相比牛奶本身,以一个个现实的例子,深入而又持续的去剖析背后的事情,以点窥面,方便大家了解看似平静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利益博弈,这真是件很有价值的事。
先讲一个段子,有个关于钢材的话题曾在某著名境外媒体平台上广为流传,有个网友写到“德国的钢材放入浓硫酸里都难以被腐蚀,浸了几个小时还是基本完好如初;反观中国的钢材,在稀硫酸里浸一会就已经被溶解的不成样子了,我们需要追赶的地方太多了。”
一时间刺激了某些人的敏感点,点赞不断。
直到有网友指出作者这是在钓鱼:“浓硫酸有强氧化性,可以在钢材表面形成氧化层,进行阻隔腐蚀的进一步加强,这是初中化学的知识,无法分辨判断钢材的质量好坏“。
更有网友指出这种套路,当年某利在推广自己的洗洁精时也常用到”一个油污盘子,加入国产浓洗洁精(不兑水),洗不干净还惨不忍睹。加入稀释多少倍的某利,喷一下,水一冲光亮洁净,你看某利多么先进。我当时在会场,要求讲师把国产洗洁精也按照某利比例稀释,重新对比实验。”
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,经不起深思。
但是很有趣的是:为何一个简单的化学常识,就会掀起某些别有用心人的高潮?
恐怕不仅仅是知识掌握问题,更可能是切合了预设心理,比如“国产”就是质量不好,又比如为了展示与国内多数人之间的不同来获得优越感。
在日用品上,这样的事情也非常多,就在几年前还大行其道,比如我们天天用的牙膏,在2012年,曾有某个博主发文称“国外牙膏防蛀效果好,因为含氟。可中国的牙膏都不含氟,所以才有这么多儿童有蛀牙”。这位博主还感叹,氟才多少钱一吨,竟然都不加,中国企业坏了良心。一时间也是群情激愤,很多人不看牙膏的成份就开始抨击起来。
结果自然还是被微博判定是谣言,但是舆论已经发酵了,某些人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,正如“谣言张张嘴,辟谣跑断腿“,辟谣永远没有谣言更吸引眼球,当然,这位博主也不会说,其实有比加氟更先进的防蛀物质,那是木糖醇,当然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,或者就干脆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只不过,从那以后,国内大大小小的牙膏,都把“氟“这个字大大的写在包装上,也没人提更先进的技术了,毕竟在谣言灌输下,加”氟“已经跟”良心“”高技术“挂钩了。
这个世界上没有啥新鲜事,上面聊的陈年往事,现在正在发生着。
最近一篇《深扒蒙牛、伊利6大罪状,媒体不敢说,那就我来说》的文章又吸引了一波关注。这标题,很有正义感,很有“世人不敢言、我来言“的英雄气概,然而打开以后看到的却全是各家媒体报道的旧闻,那既然是转载,又哪来的”媒体不敢言“呢?
更关键的是,这些旧闻每年都会拿出来说一说,目的都是一样的——攻击国产乳品。
只不过今年又来了一次罢了。
其实,“新瓶装旧酒“很正常,好的”标题党“也不是那么容易原创的,也需要借鉴,比如前几天自媒体野火青年就发表过这样一篇名为《1122万同胞受灾,媒体为何集体失声?》的文章,味道是相似的,而野火青年就是以“吃人血馒头“起家的青年大院自媒体矩阵下的帐号。
只是与野火青年无限制攻击媒体,结果被一边倒批评不同,《深扒》一文集火攻击蒙牛、伊利这两家乳品企业,大大缩小了攻击面,也就避免了被群起围攻。
不过两篇的味道还是非常相似的,这种相似也体现在作者名上,都是比较正气凌然的名字,比如写《1122万》的叫野火青年,而写《深扒蒙牛、伊利》的叫世界灯火,都很有特不折不挠的气概。
只可惜,内容配不上这样好的名字。
前面说过了,《深扒》的内容都是媒体报道过的事情,所以不存在媒体在报道蒙牛、伊利失声的问题。另外,这篇文章也是东拼西凑而成的,更难谈 “深扒“,最多是”拼凑“罢了,就连来自不同文稿的缝合线都没处理好,连“深拼”都不算,毫无“深”度可言,也缺乏现实考察,当然谣言如果还要考虑逻辑,那也太麻烦了。
比如《深扒》里一直拿每百毫升蛋白质含量2.8g这个数字在做文章,然而却根本没有去超市货架看看一线品牌的营养成分表,事实上国产一线品牌蛋白质含量早就超过了国家标准,比如最最普通的一款蒙牛纯牛奶,蛋白质含量都是是5%,达到3.2g每百毫升。
最最有意思的是,文章里还有一句话叫“蛋白质低于3g的牛奶,都是垃圾“,可能这位作者不懂得牛奶和牛奶饮品的区别。
在牛奶之外,有一种含牛奶饮品叫牛奶饮品,蛋白质含量确实不高,但也不是垃圾。比如在中国卖的最好的乳酸菌饮料——养乐多。日本品牌,他的蛋白质含量是2%。它是一种含牛奶的饮料。
一小瓶养乐多比蒙牛一袋纯牛奶贵上许多倍的,蛋白质含量更低,但是却没啥人谈一谈这样一款“蛋白质含量如此低”的进口饮料,如何击败中国乳业巨头的故事?可能是为了避免分散火力?
毕竟这类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攻击中国乳业,引导大家一定要把矛头指向伊利蒙牛等国产大厂,自然不好把外资品牌也带出来,否则就圆不上了。
辟谣难,还难在思维惯性,因为各种原因,在目前有一种观点:只要你辟谣了,这事就100%是真的了。
在这种观点下,官方权威机构——乳协的辟谣声明,更像是把伊利、蒙牛的罪状做实了。
就象如今的疫情之下,各种妖魔鬼怪都会跳出来。著名央视前主持人阿丘就号召我们面对国外要“语调温和”,还得有“歉意”的说“对不起了,给你们添乱了”,太荒谬。
面对黑子,无论是伊利、蒙牛又或者乳协等等表态,都无法化解 “黑子”们手里的键盘攻势。
因为立场已经预设了,甚至坑都挖好了,就等着人跳了。
毕竟在一些人心中,“友邦惊诧论”是坚信不疑的,比如被国家媒体点名的财经人王剑,批评中国现在是战狼似外交,外交官太霸道,这是不对的,应该笑脸相迎,温柔解决。就差引用《圣经》上说的“别人打你左边脸,你要把右边的脸也伸过去“了。
但是,对于一些诸如“中国是新冠病毒源头”之类的污蔑,态度强硬不应该吗?
对于中国国产乳业的污蔑,作为捍卫中国乳业的乳协,态度强硬有问题嘛?
没问题吧,别人都已经骑到脖子上拉屎了,总不能继续点头哈腰,这也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让一些人觉得是心里有鬼,就像前不久,美国人指责世卫组织被中国收买了,怒而退会一样。
这些人和美国一样,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,否则谁来承担责任?
在这样的思想下,也诞生了很多段子,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。
比如这一个:
“商人王梦林每年都要从墨西哥城往返上海两次。女儿发现他在国内每天喝两杯酸奶,而一到墨西哥,就自动减为一杯。
女儿王乃尘说“我担心父亲是为了我们心疼钱,就劝他还是每天两杯吧”。
结果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——“墨西哥的酸奶比国内浓多了,一杯就抵得上两杯。”
嗯,中国不仅不如日本、欧美这些发达国家,连墨西哥都比中国的质量标准高。
如果现实真的如此,中国还比不上黑帮贩毒横行的墨西哥,那美国还干嘛事事针对中国。
这些年,类似的套路太多了,隔一段时间、换一个行业,就会来一轮中外产品对比,最终跑不出“凡是国产的,质量就差“这个结论。
在某乎上就经常出现”中国连圆珠笔的圆珠都生产不了,因为那是高科技“等等类似问题。
戏剧性的是,在这些人的鞭策下,某钢铁厂不得不生产了圆珠,现在已经完全替代了进口,甚至把日本企业搞垮了。
在今年两会,李翠枝代表建议“从跨境电商名单中剔除婴幼儿奶粉”后,有很多了解中国乳业的媒体都在写着中国现在乳业的标准,写跨境进口奶粉的隐患,但是其实这些东西说的再多也很难有用。
毕竟,说得再多,不想听的还是不想听。
正如,开头的故事中说到的德国和中国钢材对比的,如果你给他讲浓硫酸、稀硫酸的区别或是钢材的不同工艺,他是不会有耐心听的,还会觉得解释就是掩饰。
在乳业上,科普乳业这些年如何从内蒙走到全国,科谱因为冷链的原因日本卖的多的也是常温奶,同样他也不会听不会信。
就象世卫组织,面对美国的退会一样,你非要科普带口罩、远距离社交什么等等策略都没用,只有做出疫苗才是正理。
同样的,乳协也好,伊利、蒙牛也罢,也改变不了这些人的存在,只有好好的去做奶,把品质管理好就够了。
毕竟需要习惯,时不时的被人喝点血。比如那遍文章获得了1000多人赞赏,这人血馒头,吃的正香。